查看原文
其他

大志是成功的基因——治学法与辩证法七题(一)

张贤科 和乐数学 2022-05-19

大志是成功的基因—

治学法与辩证法七题(一)

张贤科

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



本文1985年春写于中国科大。后学生自发地在自办刊物《蛙鸣》上分两期刊载, 又刊于《中国科大学生学报》。1995年被收入陈计、叶中豪主编的《初等数学前沿》一书(江苏教育出版社)。这些都是先发表或已有印刷清样时, 作者才被告知的。前年, 在美国著名大学留学多年的一位科大优秀硕士,来信建议作者将此文贴到主页上, 信甚恳切:“您可以把那篇文章扫描进(网页)去;从那(90)以后很少看过类似的文章,对想以研究为业的学生很有用。比如我现在的导师,如果不问的话,绝对不说如何做研究,感觉在方法上没多少收获;甚至有导师和没有导师对我没什么差别,纯粹是一个人在折腾。这促使作者想将此文贴上网页。近日与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们座谈, 会后同学们热情的将本文制作为电子版。甚为感谢。趁此机会也稍作修改, 贴到主页上。(2003年秋写于清华园)


(1995年发表时的后记)


写此文原为奉命, 当时借机发挥, 预备用于教学。没想到中国科大、信息学院等校不少学生及家长反映出如此兴趣。更由于陈计等同学热心, 多次分载于学生自办的《蛙鸣》, 《中国科大学生学报》等内刊上, 及有此次在本书中的发表。感谢他们的热心把此文介绍给大家。如果说此文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, 我想主要是能够和勇于依实依理讲了些“真话”, 透露了一些治学的“天机”, 希望有益于来者。诚然这些多是亲身历悟最深者, 但主要应是源于华罗庚等科学家在科大培育起来的治学传统。这在出创造型人才出创造性成果方面是相当成功相当有特色的。自写此文已十年了, 现在似更应呼唤献身科学的精神, 这人类永恒的前进主题。愿以写给90级研究生的七绝逍遥游一首, 在此献给有志青年:


鲲鹏怒化垂天翼, 海运扶摇九万击。

野马息吹抟视下, 苍苍正色上至极。



我们的国家正在振兴, 我们的时代正是千载一时的科学的春天。大批青年学生和研究生正向科学高峰攀登。我愿以所知、所历、所见、所悟, 与他们一起探讨治学方法问题。当然我的历悟是极其有限的, 而这里讨论的“治学”也主要是理论科学研究。针对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生命, 所以我们有针对性地着重强调最需注意的方面, 而不求折中调和, 面面俱到。


下面, 我们分两个部分讨论: 治学者的心理素质——大志是成功的基因, 自信是成功的钥匙, 勤奋是成功的度量。治学者的辩证方法——动脚:掌握资料,获取信息;动手:直攻法与高难法;动脑:创造性思维的特点;动眼:一本书主义与渗透学习法

治学者的心理素质对学业成功的影响, 远较治学方法为大。离开了前者, 后者就失去了依托, 成为无源之水, 无本之木。相反, 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学者, 或迟或早总会在攀登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方法。正如华罗庚所说:“熟练生出百巧来”。所以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最为重要。


(一) 大志是成功的基因


“鸟有凤, 而鱼有鲲。凤凰上击九千里, 绝云霓, 负苍天, 足乱浮云, 翱翔乎杳冥之上; 夫藩篱之〔宴鸟〕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!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, 曝脊于碣石, 暮宿于孟诸; 夫尺泽之鲵, 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!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。士亦有之!”

宋玉这段话说得非常好: 鸟中有高翔之凤,飞则上击九千里, 绝云负天。藩篱小雀哪能和他同想那天宇之高?鱼中有化鹏之鲲, 游则发昆仑而宿大洋, 尺泽小鲵哪能和他共论那江海之大?不独鸟有凤、〔宴鸟〕之分, 鱼有鲲、鲵之别, 人也一样。人的理想志向和人生价值观、宇宙观, 相差何止千里。

凤凰鲲鹏的一生, 由其基因决定。成长不过是基因的展开。帝王将相宁有种乎? “使人伟大或渺小的,皆在其人立志”(席勒)。如果说成功也有“基因”的话, 成功的“基因”就是大志。成功不过是大志的展开。


因此, 治学者, 首要的是要有大志,即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志。人生贵在有志, “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”(明王守仁)。古训有言“有志者事竟成也”,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,理诚如此。

很早就听说圣经中有这样的话:“敲门即开门”。圣经大多是长期的古代民间传说记录,“敲门即开门”这句话,应视为古代人民的经验之谈:只有去敲门,门才得以开;只要去敲门,门就可以开!后来查对此话的原文是在马太77-8节。全文是

: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to you; Seek and you will find; Knock and the door will be opened to you. For everyone who asks receives; he who seeks finds; and to him who knocks, the door will be opened.

(译为:要求, 那就会给你; 寻求, 你就会发现; 敲门, 门就会向你敞开. 对任何人: 要求的得到; 寻求的发现; 敲门的门会开.)

让我们勇敢猛烈地, 持续不断地, 去叩击那科学宫殿的大门吧, 科学圣堂的大门定会向我们轰然敞开!

强调“立志”,是否是哲学上的“唯心论”或“唯意志论”呢?唯物主义应当只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的呀?!——让我们读一读马克思吧。马克思在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”中对费尔巴哈这位“古典”唯物主义大师有十一条批评,其中赫然写在第一条的是:

“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,包括费尔巴哈的在内,其主要缺点是:把事物、现实、感性,只从客体的形式或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,而不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,当作实践去理解的,不是主观地去理解的。所以,结果竟是这样的:那能动的方面是和唯物主义相反的由唯心主义加以发展了,——但只是由它抽象地加以发展了,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之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。”

马克思的话多好啊,再也不能把主观能动的方面让给唯心主义去发展了!比上述论断早一年,马克思还有过更为明确的,格言般的论断:

“光是思想力求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,

现实本身也应该力求趋向思想。”

光是思想去体现现实,那是机械唯物论。同时还要求现实趋向思想(真理),以思想改造现实,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。事实上,马克思本人在他博士论文序中就早已立下了“在自己的斗争和苦难中注定要成为普罗米修斯第二的誓言:

不惧神威,不畏闪电,

也不怕天空的惊雷……

——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史书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!”


说起普罗米修斯,应当赞美科大的“普罗米修斯盗火式教学法”。华罗庚等老一代科学家在科大建立和留下了这样的教风传统:拼命把最新最本质的科学知识之天火,把炙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之天火,盗来传给学生,而不顾任何的天条禁限,不畏宙斯的雷电轰击和众神的兴师问罪。既使是在文革前后的气氛下,科大的老师还是尽量地(或谓之偷偷地,夹带地,钻空子地,不顾命地,情不自禁地)向学生透露一些深层现代的科学理论,和追恋科学的痴情精神。

一个人一生成就不足, 甚或一事无成, 原因可以转怪多方面, 但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:志向不够真高远, 目标不够真宏大。“人生将如你所想”, 性格即命运。态度决定一切。这和现代量子力学理论传递的哲学原则是一致的:探索事物的方式本身,决定所探事物的结果。事本无定果,君自行得之。这和机械决定论,或宿命论,是非常不同的。后者认为一切结果都已天定,只不过是人们不知,或者还没到知的时候,或者永不可知。发展到极端,就要去迷信算命了。但是实际上, 来事还没开始,结果还未确定,主命在我,我即我命。“志之所向,金石为开,谁能御之?” 天变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。日本鬼子进中国,也没能挡住杨振宁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。天降贫残,也没能挡住华罗庚攀上数学的辉煌高峰。

立志,也是一个过程,甚至是一个终生的过程。它不是一劳永逸的,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宣布完成了的。我想有以下几点应强调:


1大志者不愧于时代


现代的形势可谓

千载一时,胡不立志?!”

试想有志于科学者数千年来,何时有现在的好时机。以前的自不待说,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这样鼓励、需要科学工作者也是从未有过的。科学史表明,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在达到它的顶峰以前,必然涌现出大批科学家。正如恩格斯热情地讴歌“文艺复兴”时代那样:“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、最进步的变革,是一个需要巨人——在思维能力、热情和性格方面,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”。现在的中国,正处于比“文艺复兴”更辉煌的阶段。我们正面临千载一时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和天下大势。人民、国家、时代, 需要大批人才, 尤其是高素质科学人才。马克思说:“人生来就是这样安排的:他只有为了社会进步和同时代人的幸福而努力,才能够使自己完善起来”。爱因斯坦说过:“人只有献身社会,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”。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而树立大志,“誓凌绝顶”,才不愧生逢这伟大的时代。


2大志者择书而读


从治学立志角度看,书可分为两类。一类是补志鼓气的,如历史(世界史,各类科学史,断代史),人物传记,哲学,特别是各种学术著作。一类是夺志泄气的,如一部分文艺作品(甚至包括一些优秀作品),一些低俗读物, 一些似是而非的祖传秘方, 看破红尘。前者多是真实的,是历史的轨迹,是成功者的记录, 读来能激励人们的奋发向上精神。而后者多是失败者或是闲暇者的哀叹、悲鸣、抱怨,甚至无聊昏话, 虽然从作品当时的背景看,它思想性上也可能是好的,艺术水平也可能还不很低,但它总是给人某种心灰意懒的厌倦,悲观出世的惑诱,怨天尤人的情绪,彷徨无着的犹疑,易在不知不觉间受感染。读书方面有古言: 经不如史, 史不如子。所以读经虽好, 但读抽象的说教往往不如读史(尤其是科学史)对人更有影响; 而读史可能不如读伟人传记给人震撼力更大。萦萦心间,历历眼前,不由不见贤思齐,心向往之。进而, 读科技专业著作论文(“的深层), 学有所成, 对人生和思想情趣的影响是最根本的。学有所成,业有专长,立意境界自然就高了。当然,休息时翻翻自己喜欢的文艺作品, 爱好多样, 这是别论, 是辩证统一的。


3大志者崛起于受挫


从一定意义上讲,“挫折”甚至是更有利于人生和治学。司马迁在“报任少卿书”中写道:

古者富贵而名摩灭,不可胜记,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,仲尼厄而作春秋;屈原放逐乃赋离骚;左丘失明厥有国语;孙子膑脚兵法修列;不韦迁蜀世传吕览;韩非囚秦说难孤愤;诗三百篇,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乃如左丘明无目,孙子断足,终不可用,退而论书策,以舒其愤,思垂空文以自见。

现代也有很多例子,郭沫若受挫流亡日本时,识译了甲骨文,奠定了他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基础。华罗庚贫处小店, 肢体病残, 志向不灭, 攀上辉煌数学高峰。高尔基叫卖烧饼, 灯下苦读, 终成一代文豪。

学问积成于不必学之时,

成功奠基在大失意之日。”

事实常常就是这样,这是治学的辩证法。究其实,做学问需要安静、专心、时间,这些都在失意寂寞之时才有,在得意热烈之时所缺的。歌德说得好:“追求伟大事物的人必须全力以赴,巨匠在限制中才能表现自己,而规律只能给我们以自由。”《浮士德》中的上帝开篇说道: “人们的精神总是易于驰迷, 动辄贪恋着绝对的安宁。因此我才造出这恶魔, 以激发人们的努力为能。

所以, 恶魔也许正是天帝的激励。磨难或许正是历史的筛子。千淘万漉虽辛苦, 吹尽黄沙始到金。挫折期往往恰是机遇期。危机点往往正是生长点。若在受挫之日,心灰意懒,自谓“学有何用?”,则无人能真助他。究竟学有何用,当时谁也无法回答。只是待要用之日,有用之时,学也晚了!


4大志者不止于所得


在取得一些胜利后,或者在条件变好的时候,也往往可以令人失去大志,纨绔子弟自不待言,“自古雄才多磨难,纨绔子弟少伟男”早就为人所知。就是有志之人,顺境下也容易失去远大目标,所谓

芳草有情皆碍马,好云无处不遮楼。”

“谁在争取一切,谁在争取全胜,谁就不能不提防:不要让微小的成果束住手脚,不要误入歧途,不要忘记目的地还很远”, 这是大志者列宁的话。随着国家的发展,现在青年人面临的环境条件,会比老一辈学者优越得多。这在有利的同时,也是一大考验。随着治学者的努力,会得到一些结果,甚至得到赞扬,奖励,尊敬,乃至吹捧。这也是一大考验。无大志, 则贫贱挫折、安逸富贵, 都能成为不进取的原因理由。有大志, 则逆境、顺境都非我碍, 甚而转为天助。“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?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”——局促屈辱偏安之地,也能陶醉止步。再看朱皇帝初期时的豪情:“马渡沙头苜蓿香,片云片雨过潇湘。东风吹醒英雄梦,不是咸阳是洛阳。”——既使只有金陵片地,征途中却时时梦在帝京,终成“驱除胡虏恢复中华”大业。治学上真正的大志, 和其它目标的大志一样,也应是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。


5大志者善于调节。事物都有两个方面,所谓“立志”有时也需要调节,并不是一条直道跑到底。志向是一个长远的、总的抱负、目标。但在何时、何具体方向上、何种规模上实现志向以及以何种方式为志向奋斗,都要依客观情况而定。可以把人的志向比喻为植物的“向阳趋光性”,这是一种内心的趋向,一种主观的追求,如何实现,是要审时度势,因势利导的, 不可盲目。大志在胸,方式上有一定的灵活性。孙武说:“夫兵形象水。水之行避高而趋下,兵之形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”这在治学上也可借鉴,在处理理想和现实的互动关系方面,在治学的选题和主攻方向方面,都要因地因敌制胜。志不可夺,目标坚定,而又要因应实际形势,这是活生生的辩证唯物主义。进而言之,也只有真正志向高远者,才能不惜历尽曲折,准备着系统综合长期的应对,最终赢得胜利。遇挫即折,脆而不坚,只能说明志浅目短而已。我在初读到孙子如下话时,十分震惊:“故将有五危:必死,可杀也;必生,可虏也;忿速,可侮也;廉洁,可辱也;爱民,可烦也。凡此五者,将之过也,用兵之灾也。覆军杀将,必以五危,不可不察也。”就是说凡事过犹不及,不可言“必”。报必死之心不可——会被杀。过分爱“廉洁”之名也不可——会被辱。所以我们在立志奋斗治学之路上,也不可言必。重要的是胸中常怀志向抱负这个“向阳趋光性”,那么终究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。

大志者如将赴万里征程,如将攀千仞险峰,心在高远。他不会急功近利,好大喜功,争一时之强,或自呈虚高。那只是些个才蹩德伪,胸狭气短者所为,往往是自设阻碍,走向反面,终难成大气候。老子说: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,“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。”何谓不争?就是作好自己的大事,打好自己大事的基础,不必去凑热闹。孙武说:“昔之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”――就是先将自己变得“不可战胜”,然后待机。又说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,败兵先战而后求胜”。这都是说要先炼好“内功”,不必急于求战。厚积而薄发。最终的大成功是“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”,形之必然也。



编者按:张贤科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,曾肯成先生的博士,代数学专家,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,清华大学教授,现任南方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。感谢张教授授权发布。




广告时间:喜欢本文,请支持“妈妈+大V店—和乐屋”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